面对疫情冲击,中国纺织行业积极作为。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 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有力支持着全球疫情防控。行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的落实。
行业承压回暖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成果,行业生产秩序已基本恢复,内需市场也逐步回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已出现边际改善。尽管仍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
纺织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正常水平,但生产增速降幅持续收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8.2%,降幅较1~4月收窄3.1个百分点,5月当月增速转负为正。
市场需求不足,但降幅持续收窄。受疫情影响,纺织服装类商品内需消费依然较弱,线上线下销售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但降幅有所收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3.5%,降幅较1~4月收窄5.5个百分点。
投资规模大幅减少。疫情影响下,行业企业普遍缺乏投资信心和能力,投资规模大幅萎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1~5月,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减少30.5%。分行业来看,纺织业、化纤业和服装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减少26.2%、23.2%和39.2%。
效益情况明显恶化。在需求严重不足、产销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纺织企业收入大幅缩减,利润严重萎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4月,全国3.3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42.5亿元,同比减少19.7%;实现利润总额377亿元,同比减少32.1%。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2%,低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纺织12个子行业中,除 丝绸 和产业用行业利润实现正增长外,其余行业效益情况均承压。
面对疫情下的压力,行业企业积极推进领域创新、渠道创新、市场创新。许多企业以疫情为契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向医疗防护用品市场拓展。围绕渠道创新,行业企业以高性价比的产品供应链为依托,积极布局直播电商 ,通过强化互动体验创造需求。目前,服装类商品已成为直播带货中交易额最大的品类。在市场调整上,很多外贸型企业通过自身调整,借助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推进出口转内销。
产业环境深刻调整
疫情之下,世界百年变局的特征更加明显,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更加突出。面对空前复杂的形势,纺织企业要从纷扰中辨明趋势,在变局中谋开新局。
一是要适应生产格局深刻调整。构建多元化、安全可控的供应链正在成为全球产业政策的重要方向。供应链布局是市场规律长期演化的结果,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短期不会改变,但降低对 中国制造的依赖成为一种选择。这意味着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中低端位置谋求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加快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
二是要适应市场格局深刻调整。一方面,疫情蔓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纺织服装消费的萎缩,全球需求不振正成为一种长期存在,内需市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向区域化聚焦。全球货物贸易的区域内交易占比正持续上升,成为全球化的新特征,市场格局的调整将对纺织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要适应要素格局深刻调整。当前,技术创新正在引发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科技已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变量,产业的发展方式与产业边界都在深刻调整。从供给看,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得智能纺织品、多功能纺织品大量涌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链各环节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方向转变,产业供给的精益化、柔性化、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纤维制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印染技术、纤维回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产业化应用也在不断深化。从需求看,技术驱动下,行业的资源组织方式、与市场的连接方式发生深刻调整,场景经济、网红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新尝试快速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网络展会等模式创新,有效弥补了线下渠道停摆的空白。行业必须加快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格局调整,努力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获得竞争优势。
以创新促产业发展
整体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适应变局、赢得未来,需要我们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定位,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摆在产业核心位置,以新的眼界、新的格局、新的胸怀,切实推进行业高质量 发展。
聚焦体系化创新,以基础能力为核心打造产业新供给。要强化产业制造优势,持续推进产能升级、精益发展。优化产品供给,注重技术和设计在产品中的创新应用,不断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增加价值。强化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减少卡脖子项目,重点发展纤维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产业相关领域。树立文化自信,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工业文化,以“大师、大牌、大事”为抓手,推动趋势研究、设计能力和品牌建设。巩固体系优势,推进集约化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效率,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展集群经济,积极推进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 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供给体系。
聚焦市场化创新,以国内需求为基点形成产业新循环。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应立足国内市场的开放型经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内需市场与全球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推动内外贸易资源与市场对接,降低转化成本。加大产业开放力度,实现产品、技术、产能、品牌、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流动。一方面,更好地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正向作用,以国内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和贸易升级。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差异化、多层级的特征,以需求为导向带动多元化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聚焦数字化创新,以数字经济为底色培育产业新动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经济技术变轨的大趋势。数字经济的融入赋予了产业重新架构比较优势,实现“非对称”赶超的机遇。一方面,要强化行业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另一方面,围绕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强化应用创新,推动产业组织方式与市场连接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互联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应链。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在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培育直播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等新业态、新场景。
聚焦可持续创新,以社会责任为重点创造产业新价值。从全球看,企业社会责任正在全面纳入行业的生产体系、价值体系和创新体系。我们要持续丰富行业社会责任的工具和方法,进一步推动社会责任融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融入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推广中,融入价值链和产业链各环节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